
近期,業內N型電池聲音頻頻出現,N型技術產業進程已呈現加速趨勢。
縱觀整個光伏市場,目前PERC仍是主力軍。2019年,國內一些光伏企業宣布N型TOPCon電池實現量產,但N型大規模產業化推進項目還有很多小瑕疵需修補。HJT曾被認為是未來最有潛力的技術路線,2018年開始眾多企業吹響號角,目前卻鮮有實質動作。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以來,一季度開始供應鏈各環節市場價格跌跌不休,較去年市場價格滑坡更加猛烈,企業生存危機之下現金流吃緊,對N型電池研發與產線規模化擴張帶來重重阻礙。
國際光伏技術路線圖(ITRPV)指出,目前N型產品較主流的單晶組件轉換率和輸出功率高0.5%和5W。預計到2030年N型產品平均輸出功率將達230W/平方米,結合異質結技術組件轉換效率將提升到24%,功率可達為240W/平方米,中長期趨勢下,N型產品的技術優勢才開始顯現。
那么疫情之下以PERC技術為核心,繼續布局N型電池技術,能否讓光伏企業應對技術迭代時更顯從容呢?
圖:2019-2030年不同硅片類型的市場份額趨勢(W/平方米)
來源:2020年國際光伏技術路線圖(ITRPV)
圖:2019-2030年不同硅片類型的市場份額趨勢
來源:2020年國際光伏技術路線圖(ITRPV)
毫無疑問,在光伏需求萎縮,企業經營受限的情況下,2020年將是考驗N型產品關鍵一年,但隨著企業對TOPCon與HJT技術的設備成熟度、降本的經濟性進一步驗證,N型后續發展能否成長為性價比兼具的產品,獲得市場青睞,市場將在N型與P-PERC的持久戰中逐漸明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