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給全球經濟帶來巨大沖擊。隨著疫情得到階段性控制,各國政府也開始著手研究經濟刺激計劃,以期盡快恢復經濟秩序。
從經濟復蘇路徑來看,推動全球經濟的綠色低碳復蘇,不但能合理利用公共資源,更能全面提升氣候韌性,實現經濟復蘇與可持續發展的雙重目標。當前的復蘇是否以“綠色”為基調,對于下一個十年人類社會是否具備復原力,能否經受住來自自然界的考驗,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十分關鍵。
3月以來,聯合國與相關國際機構一直呼吁全球推動綠色低碳復蘇。歐洲主要經濟體也表示,復興全球經濟的努力必須確?!熬G色復蘇”,以應對全球氣候危機。中國作為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引擎,已明確表示對推動全球綠色低碳復蘇的支持,也是最早復工復產、逐步恢復正常經濟秩序的主要經濟體。中國在推動綠色低碳經濟復蘇方面的實踐將為全球綠色復蘇注入動力,引航全球經濟加速朝低碳可持續方向發展,為其他經濟體提供寶貴實踐經驗。
“兩會”期間,中國公布的政府工作報告突出了就業、民生、脫貧攻堅等重點工作。報告強調集中精力穩定經濟基本盤,以保促穩、穩中求進,同時強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高質量發展,推動制造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正式布局“兩建”,這為綠色復蘇奠定了基本方向。
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布局的“兩建”,即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新型城鎮化建設,與綠色復蘇的四大關鍵屬性高度契合。
一是當下的綠色復蘇,其“綠色”絕不局限于單純的環境友好,更是圍繞信息化和智能化,以技術和模式創新引領和全面提升人類生產與生活各個環節的效率,包括資源利用率、能源效率以及環境成本有效內部化。綠色復蘇是瞄準人類生活生產對自然資源的過度依賴與破壞這一癥結,實現自我發展以及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無論5G、充電樁還是新能源汽車,作為引導綠色新基建的先導領域,它們帶動的將不僅僅是單一行業,而是產業核心競爭力和全域生產網絡的大幅升級,效率的革命性提升,這也是實現生存發展與資源耗盡以及污染徹底脫軌的必由路徑。
二是綠色復蘇將依靠創新來實現。創新不但包括技術突破,還包括創新商業模式的市場機制。創新不能只是個案的標新立異,而應為行業和市場所接受的可行方案。創新將推動市場進一步發揮其資源配置的核心作用,不但是技術進步,更是機制和模式的轉型提升。創新將對投資發揮引導作用,避免投資的過度短效,避免被鎖定和擱淺。
三是無論工業還是城市化,新型“兩建”旨在引導復蘇經濟的同時改變人類的生存方式,使生態保護與文明進步相互融合成一體而不是沖突。城市作為人類主要活動的載體,將在綠色復蘇的理念下加速實現迭代,不再成為主要污染源和風險來襲時最脆弱的環節。顯然,綠色復蘇環境下對人類自我生存方式的全面反思,在應對疫情給人類社會帶來長期挑戰的情景下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
四是綠色復蘇在中國還將主要與區域發展密切結合,特別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以及成渝雙城經濟圈。這些區域既是復蘇的龍頭,也是生態保護、污染防治和能源轉型的重心,其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將同時規劃、相輔相成,集中體現了復蘇的綠色屬性。
中國布局“兩建”將對綠色低碳消費和綠色低碳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強有力的激勵,使之成為中國經濟實現綠色低碳復蘇的兩個主要方向。具體而言,綠色低碳消費體現為鼓勵新能源汽車消費力度,更大規模推動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和新建建筑綠色建筑標準,更大范圍地推行綠色低碳產品政府采購,引導和支持個人低碳消費;在基礎設施投資方面,加大投資新能源發電、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智慧城市、海綿城市、特高壓輸電、工業互聯網等領域,并加速完善綠色金融體系建設。
未來,中國將在這些方面加強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加快綠色低碳復蘇,并引領全球經濟的綠色低碳復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