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伏行業要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更快的走向“高質量發展”,需要在技術、模式的創新上有更多突破。其中,以“光伏+”探索多樣化的發展模式,不僅是展宇光伏未來發展戰略的課題,也是跨產業融合發展的新途徑,對行業發展提出了更多要求。
在國家大力發展低碳綠色經濟的背景下,給“光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時,技術的進步也為“光伏+”發展帶來突破性革命,使得光伏全產業鏈更加智能、高效、經濟和環保。作為光伏跨界融合的路徑,“光伏+”當前呈現的主要模式包括“與多種能源綜合利用”、“與各行業結合開發”以及“與社會發展模式變革結合”。
與多種能源綜合利用是指光伏參與“多能互補”,利用太陽能和風電、水電在日內和季節間變化的互補性,以及水電、火電、光熱電站的調節能力,對促進我國可再生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具有重要的示范意義。
光伏與各行業結合開發,有著更為多樣化的應用場景。將農業、治沙、漁業、旅游等和光伏應用結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實現上可發電、下可沙漠化治理、種植、養魚及與生態旅游相結合等的綜合開發模式,同時還實現了一地多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產值,提高低碳能源比重,對于提高當地非化石能源比重和污染防治也具有重要意義。在未來幾年,我們可以預見光伏產業有望成為農、林、牧、漁、扶貧,以及智能城市、新農村建設等形成跨界合作和生態聯動的中堅力量。
在土地資源緊張的東部地區,采用“農光一體”、“漁光一體”,將有效解決光伏電站建設的選址問題。由于人口眾多,光伏項目用地等問題是制約光電發展的瓶頸之一,在當前集中式光伏電站受限的情況下,大力發展“漁光互補”模式,成為光伏發電的必然選擇。
光伏與社會發展模式變革結合,主要體現在光伏與電力體制改革、互聯網的融合。早在2017年10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就開始鼓勵光伏發電就近開發利用,擴大電力市場交易,同時明確清潔能源優先。光伏+電力體制改革,有望在市場需求側也形成促進改革的強大動力;而光伏與互聯網和大數據結合,則可以促進能源行業和信息行業的跨界融合,實現能源生產和使用的智能化匹配及協同運行,提高全社會生產效率。
未來在技術持續創新、光伏系統成本不斷下降的趨勢下,適用于不同應用場景下的業務模式與選型方案將逐步趨向多樣化。針對于此,展宇也將在光伏扶貧、戶用、商用、融資租賃和自營分布式電站等解決方案的基礎上,實現更為活躍的以提效降本、實現平價為目標的發展新階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