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自然·能源》雜志12日在線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稱,中國城市的工商業太陽能系統供電已經比電網供電便宜,這可能刺激中國工商業在未來增加使用太陽能系統。
研究團隊估算了中國城市的太陽能系統電價和電力產出總量,并將其與城市的電網電價格做了比較,分析了分布式太陽能光伏項目建設和運營的凈成本和凈利潤后,同時估算了電網參照系下太陽能發電的價格,也將其與煤電價格進行了比較。
研究發現,在中國所有的344個城市,工商業太陽能光伏系統能夠以低于電網供電的成本發電。在其中22%的城市中,并網太陽能發電系統的發電成本可以與脫硫煤基準電價競爭。
目前,電力能源的主要來源有4種,火電、水電、核電和風力發電。理想的新能源則要同時符合兩個要求:其一是蘊藏豐富、不會枯竭;其二是安全、干凈,不會威脅人類和破壞環境。太陽能發電作為一種新興的可再生能源,被認為將成為21世紀全球主要能源之一。
近年來,中國不僅成為太陽能光伏發電的主要生產國,而且已成為其主要市場,人們對中國太陽能發電價格的興趣也日益濃厚。但中國太陽能光伏發電成本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使人們很難弄清太陽能光伏系統電力供應給最終用戶的價格,是否與電網供電或脫硫煤電力的價格相同或更低。
太陽能發電的價格高于電網供電價格時,采購太陽能系統的經濟刺激便會下降。針對這一情況,許多國家采取的做法是補貼太陽能系統。即便有些國家可能不會提供大規模的補貼,但如果勞動力和系統硬件成本較低,也許意味著太陽能發電的價格或達到與電網供電價格持平的地步。
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價格和費用分攤管理試行辦法》中規定:可再生能源發電價格實行政府定價和政府指導價兩種形式。政府指導價即通過招標確定的中標價格;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上網電價高于當地脫硫燃煤機組標桿上網電價的部分、國家投資或補貼建設的公共可再生能源獨立電力系統運行維護費用高于當地省級電網平均銷售電價的部分,以及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接網費用等,通過向電力用戶征收電價附加的方式解決。即電網和發電企業實時結算的電價部分為當地煤電標桿電價,其余部分需要等待可再生能源補貼到賬后下發。
隨著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補貼缺口擴大,與此同時,組價價格及建設成本的下降,使得太陽能發電電價呈逐步下調趨勢。近年來,中國太陽能產業利用自身產業優勢快速發展,在全球太陽能市場中取得了全面的領先優勢。同時,國內企業也開啟了從產品供應到全產業供應的局面。
在政策驅動下,國內太陽能產業將會持續保持健康發展態勢,2019年將是中國太陽能產業從競價轉向平價上網關鍵的一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