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盡管對“光伏行業產能過剩”的擔憂從未消失,但光伏企業對于擴產的熱情始終不減,龍頭企業毫不畏懼地加入產能“競賽”中。今年以來,A股光伏公司先后累計宣布投資總額達708.38億元的產能擴張計劃,涉及光伏硅棒、硅片、電池、組件等制造環節。
強化規模化效應,是國內光伏企業解釋擴產必要性的一個重要原因。規模化效應下,光伏公司的市場份額提升、整體生產成本下降。事實上,規模化效應所帶來的市場份額提升效果顯而易見。此外,由于擴產所建的新產能項目多以自動化水平提高、生產工藝優化的產線為主,生產成本降低,將進一步攤薄新舊產能整體的生產成本,以提升利潤水平。
與此同時,新技術迭代的驅動也成為了企業介紹擴產的另一項重要原因。
今年以來HJT(異質結)和大尺寸硅片成為光伏行業熱議的兩大新技術路線。于是,在今年公布的擴產計劃中,企業毫不掩飾對新技術的追求。
瑞銀證券公用事業及新能源、環保行業分析師劉帥認為,光伏產業擴產所引發的規模化效應比較顯著,而所謂的技術革新則很難快速反映到新建產能上。
“每輪擴產潮的背后都會是一場慘烈的行業洗牌,在馬太效應下,一些沒有資金優勢的中小企業陷入了不擴產‘等死’、擴產了‘找死’的尷尬境地。”一位光伏企業人士如是說。
實際上,在今年全球疫情蔓延的大環境下,光伏企業面臨需求的不確定性較大,這使得新一輪的產能擴張,成為各大企業對行業未來需求的一次“賭博”與“廝殺”。
受疫情影響,很多中小型光伏企業會推遲原先的擴產計劃。但在“逆勢”之下,龍頭企業卻敢于拋出大手筆擴產計劃,其針對的就是當行業需求正常化之后,新建產能可以及時釋放出來。另一個重要原因,舊產能面臨著較高的單位資本開支和折舊,因而擴建新產能成為龍頭企業的優選。
2020年被視作國內光伏行業補貼的最后一年,今年國內光伏政策較早明確后,國內市場雖因疫情原因延后啟動,但光伏企業均已將二季度視作今年市場競爭的開始。而隨著各企業對海外疫情所引發需求下滑的預判,提前通過降價來搶占國內市場訂單的情況已經出現。
?
